|
 |
|
高考背后给人的启示 |
高考是一场人人都不想打,而又不得不打的“战争”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,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。
绝大多数人高考之后,一辈子也不会用到椭圆参数和甲烷的分子式,有人说这是一个“邪恶的制度”,其实我们忽略了这背后的一些社会运行逻辑。
名校学历是否必要?高考如何影响中国的创新?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关键到底是什么?物理学家万维钢的解读,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。
01 上不上名校,对聪明人并不重要
众所周知,有名校学历可以大幅提高一个人毕业后,甚至一生的收入水平。但这里仍然有个因果关系问题:一个能考上名校的学生,他未来的高收入,到底是因为他聪明而获得的,还是因为他上过名校而获得的呢?
也许一个聪明学生因为种种偶然原因——也许临场没发挥好,也许更喜欢家乡的大学——能去名校而没有去,他未来还能获得同样水平的收入吗?
两个美国经济学家考察了将近20000个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十年到二十年的收入情况,结果首先表明,名校毕业生收入更高。但这个研究的有意思之处在于,它考察了那些有本事上名校但最终去了普通大学的人。
在这一项统计中,519个学生同时被名校和普通大学录取,结果他们后来的收入是一样的——不管他们当初选择了名校还是普通大学!
根据这个研究,对聪明学生来说,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。你走这条路能成功,走别的路也能成功。
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家庭背景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,因为这个有点出乎意料的结论,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好使。这个研究发现: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他影响巨大,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。
02 中国式家长之间,到底在攀比什么
大多数国内家长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颖特性,只求符合各种“实用指标”。当他们说“素质教育”的时候,根本出发点及整个的内心叙事,就是把孩子变成一个“好东西”,以期得到别人的欣赏。
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,思维本质上是被动的——外界喜欢什么,我就变成什么。一定要进名校,一定要进好公司,一定要得到好岗位。人与人之间的攀比,也都是这些外部光环的“加持”。
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——你学这个东西到底是为了改变世界,发挥自己,还是为了适应世界,打扮自己,吸引别人?
中国因为历史原因,过去几十年的主流文化都是“贫民文化”,人们对“怎么适应别人”研究的很多,对“怎么自己做主”研究的很少。在美国硅谷,尽管来自中国和印度工程师的总人数势均力敌,但是无论进入各公司管理层的人数,还是创业的人数,中国人都显著不如印度人。难道仅仅是因为印度人英语好?
我想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印度人比较有主人翁意识——能从作为一个主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。而我们的日常文化和正统教育,很少有“怎么主动选择、怎么审美,怎么根据自己的意图改变世界”这样的讨论。
我们大概可以说,现代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三个层次,对应三个阶层:
1.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,以找工作为目的;
2.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,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;
3.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,以欣赏、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。
传统的“流水线式”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层;想要进入第二层,家庭必须出力,然后你还得去名牌大学;而第三层,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。
如此说来,家庭出身实在太重要了,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,很大程度决定孩子能到达什么层次,以至于我们搞不清楚到底是人选择了教育,还是教育决定了人。
人很难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。可是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个剧本演出,世界就太没意思了。
03 成大事的3个关键特质
在现代社会,有的路根本就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,普通人的上限是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——你只要根据社会给你的设定,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。只有那些想要办大事的人,才需要品格,因为这样的人不能单靠本能行事。
自控力
自控,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。它要求我们做“该做”的事,而不是“想做”的事。现在有句流行语讲“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谈不上拼天赋”,其实是有道理的。
自控力是比想象力更为基本和行之有效的个人素质,一个有自控力的人,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。中国的教育基础比美国好,可能恰恰得益于中国文化从强调自控。
当年我上小学,老师要求上课必须坐直并且还得把手背在身后。我稍微长大一点就对此嗤之以鼻,可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也不经意地坐直了一点。
中庸之道
中庸,是你要认识到不同理念、不同情感诉求、不同道德标准之间,必然有冲突。这些理念没有哪个是完美的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艾森豪威尔当总统的领导艺术,有可能是最正宗的中国人的“中庸之道”。政治上,不同派别的集团可能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,但是互相矛盾,你必须得学会协调。作为最高领导人,绝对不能像个二愣子一样全面倒向一种理念,然后打压其他理念,试图给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。
艾森豪威尔的做法是时刻根据当时的局面,做出一些临时性的安排,去得到不同诉求之间的平衡点。等到下一时刻局面变了,再继续调整。
所以领导艺术就如同在风暴中驾驶帆船:太往左偏了就往右调整一下,太往右偏了就往左调整一下。平衡永远是动态的,这就是中庸之道。
追求“大我”
现在很多心灵鸡汤或者名人演讲,全都是对“你自己”的赞美:你原本就与众不同,你注定能干成一番大事,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遵从你的内心!
在这种文化中,如果有一个人不爱工作爱旅游,稍微攒点钱就去世界各地旅行,钱花完了再找活干,我们通常会对他表示羡慕。
而真正的牛人却不一样,他们追求“大我”,并没有“选择”自己最终从事的事业,他们是被这个事业选择。他们在人生中的某一刻,因为一些经历,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某个事业召唤,然后他们投入这个事业。
|
|
|
|